地方规章制度

首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规章制度 > 正文

2021年山西省粮食作物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21-03-12 文章来源:山西省农业农村厅 阅读数:

2021年山西省玉米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玉米是山西省内分布范围最广、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在全省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全省玉米种植面积、总产分别稳定在2600万亩、95亿公斤左右,用55%的粮田面积获得了70%左右的粮食总产。据气象部门气候趋势预测,今年我省年降水量接近常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可能出现局部洪涝和阶段性干旱,对玉米生产将产生一定影响。为保障粮食安全,科学指导生产,现提出2021年玉米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春播玉米区

该区包括大同、朔州、忻州、吕梁、晋中、太原、阳泉、长治、晋城等9市,玉米常年种植面积在2000万亩以上,种植田块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多变,生态环境和气候资源差异明显,生产条件与生产水平各不相同,玉米生产格局呈现多样化,播种日期集中在春季中后期。

(一)选用良种

根据各地自然生态及生产条件,选择熟期适宜、抗逆性强、抗病虫害、适宜当地生产水平且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优良品种,避免种植生育期偏长的品种。大同、朔州、忻州的春播早熟玉米区宜种植瑞丰168、君实618、大丰1407等品种;忻定盆地、吕梁、太原、晋中、阳泉、长治、晋城及临汾市东西丘陵等春播中晚熟玉米区宜种植太育9号、龙生19、潞玉1403、强盛192、并单72等品种。

(二)科学整地

我省去年秋冬季雨雪整体偏少,预计今年春季中后期可能出现短时的低温雨雪或倒春寒天气,对玉米播种和出苗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各春播区要结合当地土壤墒情和气象条件,及早备耕整地,尽量创造有利于播种的条件。对已进行过秋季整地的田块,在土壤化冻3~5厘米时及时旋耕镇压;对未进行过秋季整地的田块,可采取旋耕、镇压连续作业方式进行整地;对应离田而未离田的秸秆,化冻前加快秸秆粉碎还田或者离田进度;对墒情较差、刮风频繁的干旱田块,尽量少动土少失墒,采取浅旋耕或免耕方式播种。

(三)适期播种

一是根据各地气温、土壤墒情、品种特性、栽培方式、管理水平等确定最佳播期,在土壤表层5~10厘米地温稳定达到10℃以上时开始播种。一般情况下,晋城、长治等地适宜于4月中上旬播种,晋中、阳泉、忻定盆地、黄河沿岸等地适宜于4月中下旬播种,大同盆地适宜于4月下旬~5月初播种,晋西北高寒冷凉区适宜于5月上中旬播种。二是通过种子包衣预防地下害虫和苗期病害,通过镇压提墒、探墒播种等提高出苗率和整齐度。三是对墒情适宜且土壤状况、地温达到播种条件的地块,适时早播、抢播。对干旱田块,采用地膜覆盖、探墒播种、膜下滴灌等抗旱节水技术进行播种。如适播期内仍难以达到播种标准,及时改种早熟品种,并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四是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及生产条件等确定适宜种植密度。籽粒玉米一般地块亩保苗4000~4500株,水肥条件较好的高产田可适当增加密度;鲜食玉米一般亩保苗3000~3500株。

(四)加强管理

1.田间管理。播后苗前及时进行化学封闭除草,并加强苗期管理,提高群体整齐度,促进根系早发和植株健壮生长,打好前期基础。综合运用合理密植、宽窄行种植、中耕培土、增施钾肥、去除弱小空株、化学调控等技术措施,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条件,建立合理群体结构,发挥群体生产潜力,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特别要注意玉米生育中后期低温冷害、高温热害、干旱、涝害、风灾、寡照等灾害性天气威胁,及时采取综合技术措施,努力降低灾害损失。

2.肥水管理。化肥施用与秸秆还田、土壤深松、增施有机肥、机械深施等措施结合使用,以提高肥水利用效率。一般将氮肥总量的30%~40%作为底肥、60%~70%在大喇叭口期追施;磷、钾肥全部做基肥。高产地块和缺锌地块增施锌肥,地膜覆盖玉米在施底肥时建议选用缓控释肥料。基肥、追肥施肥深度要分别达到15~20厘米、5~10厘米。氮肥施用量根据品种特性、土壤养分条件、土壤墒情和目标产量等确定:亩产500公斤水平以下地块亩施纯氮5~7公斤,全部用作基肥;亩产500~600公斤水平地块亩施纯氮7~9公斤,其中基施3~4公斤、追施4~6公斤;亩产600~700公斤水平地块亩施纯氮11~14公斤,其中基施4~6公斤、追施7~8公斤;亩产800~1000公斤水平地块亩施纯氮15~18公斤,其中基施6~7公斤、追施9~11公斤。有条件的每亩配合施用有机肥1200~2500公斤,全部作基肥。同时,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植株长势,确保玉米吐丝授粉、灌浆等关键阶段不脱肥。

3.绿色防控。针对玉米不同种植区域和生育期的重点病虫害,要在选择抗病虫品种的基础上,及时关注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治药剂储备。大力推广绿色防控、生物防控,减少化学农药用量。要突出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积极实施秸秆粉碎还田、种子处理、苗期病虫害防治、赤眼蜂防螟和中后期病虫防治技术。要以草地贪夜蛾、粘虫、玉米螟和玉米大斑病“三虫一病”为重点,紧抓农业措施,大力推进高效植保机械防治。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要进一步强化以南部省界阻截线、长城防线加密阻截线、北部省界阻截线和纵贯南北监控线为主体的“三横一纵监控阻截线”布控,层层阻截诱杀迁飞成虫,治早、治小,全面扑杀幼虫。对粘虫的防治,一代以晋南麦区为重点,二代以中北部玉米种植区为重点,三代以中南部玉米种植区为重点,尤其要加强下湿地、杂草较多、播种偏晚的受害较重田块的监测预警;密切关注灯下外来蛾量,抓住幼虫三龄暴食前关键期,突出抓好玉米产区高密度点片集中统一防治,严防局部暴发成灾危害。对玉米螟的防治,要坚持压前控后,重点做好苗期、大喇叭口期防治,压低田间虫量,减轻后期发生程度和防治难度。对玉米叶斑类病害的防治,要综合采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等措施预防,发病时在心叶末期用药,褐斑病重发区在8~10叶期用药为宜。

(五)适时机械收获

当田间玉米果穗苞叶枯黄并松动、籽粒乳线处于基部并消失时进行机械收获,收获果穗后要及时晾晒防霉变。提倡采取机械直收籽粒,在籽粒含水率降至25%以下时收获并及时烘干,提高玉米产量和籽粒商品品质。

二、夏播玉米区

我省夏玉米主要分布在运城盆地和临汾盆地的水浇地上,常年播种面积约500万亩,生产上主要采取小麦夏玉米机械化两茬平作技术,麦收后复播。

(一)选用优种

根据当地的热量条件,分别选用小麦品种和夏玉米品种。小麦选择茎秆较韧、分蘖力较强、分蘖成穗率高、抗病力强、落黄较好、生育期稍短的早熟或中早熟品种,以便能早成熟、早收获,为夏玉米的早播创造条件。夏玉米根据麦收后至早霜所余无霜期的长短,选择适宜生育期的抗病性强、耐密性好的赛博173、大槐99等品种。

(二)合理密植

小麦收获后及时抢播,争取6月20日前完成播种。根据品种特性、生产条件等确定适宜种植密度,肥力较高的地块,每亩保苗4500株以上,中等肥力地块保苗4000株左右。对土壤墒情不足的复播地块,有条件的地方播后要及时灌“蒙头水”。在关键生育期如大喇叭口与灌浆期遭遇严重干旱时,有条件的地方一定要实时灌溉,并适度追肥。后期如遇暴雨要及时排水,防止倒伏。对种植密度偏大、生长过旺地块,以及风灾倒伏频发地区,可酌情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预防倒伏。

(三)加强管理

一是化学除草玉米播后、出苗前及时进行化学封闭除草,或在苗期(3叶1心至5叶期)及时中耕灭茬除草或选用适宜除草剂进行苗后除草。二是追施化肥。以施氮肥为主,在播种时每亩侧深施纯氮5公斤,同时配合一定数量的钾肥,补施适量微肥,促苗转壮。拔节至喇叭口期,根据前期施肥量及苗情长势再机械开沟侧深施(深10厘米左右)纯氮7~12公斤。花粒期可根据植株长势和需求适量补施氮肥。三是病虫害防治。在选用抗病虫玉米品种及高质量包衣种子基础上,加强病虫害动态监测和预报预警,采用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利用天敌、杀虫灯等),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

(四)适期晚收

基于年均温度偏高的气象趋势预测,对于籽粒玉米,建议在不影响下茬小麦播期情况下,根据植株形态、籽粒灌浆进程和籽粒乳线情况适期晚收,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收获时尽量使用机械收获,减少劳动力投入。收获后,及时晾晒或烘干,以防霉变,保证品质。鲜食玉米一般在授粉后20天左右进入适采期。

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参考春播玉米区。


2021年山西省小麦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我省小麦生产要围绕“保供、提质、绿色”三大任务,确保全省小麦产能稳定提高,生产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全面推进小麦产业高质高效发展。2021年受拉尼娜气象事件的影响,小麦主产区发生春季倒春寒和秋季干旱的概率较大,因此,今年小麦生产要立足抗旱抗寒,科学防灾减灾,推广关键技术,奋力夺取小麦丰产丰收。为科学指导2021年小麦生产春季管理和秋播工作,现提出2021年小麦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优化品种,合理布局

今年秋播工作要在小麦品种筛选上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为前提,科学筛选适宜当地种植的抗逆性强、高产稳产、品质优良、适销对路的小麦品种,结合今年气候趋势预测,要兼顾考虑品种的抗旱性、稳产性、节水性,优先选择抗旱品种、稳产品种、节水品种、优质品种。

要力戒盲目引种、盲目用种。一是禁止越区种植,防止冻害损失。运城、临汾、晋城等南部中熟冬麦区选择冬性、半冬性品种;长治、晋中、吕梁、太原等中部晚熟冬麦区选择冬性、强冬性品种;忻州、朔州等冬春小麦混播区选用强冬性品种和春小麦品种。二要杜绝旱地种植水地品种,以免大旱之年造成较大损失。

2021年小麦主推品种推荐如下:南部中熟冬麦区,水地:济麦22、品育8012、翔麦23、烟农999、石4366,旱地:临丰3号、运旱20410、运旱139-1、运旱805;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长6990、太412,旱地:长麦251。

在大力推广高产稳产品种的同时,要加快优质专用品种的筛选和应用,提高强筋、中强筋小麦品种和高品质中筋小麦品种的应用率。目前南部中熟冬麦区水地可积极示范济麦44、济麦23、晋麦95、藁优5218、石优20、烟农999、烟农21等强筋中强筋品种,旱地可积极示范晋麦92、运旱618、运旱805、运旱139-1、运旱115、品育8161等强筋中强筋品种。中部晚熟冬麦区可积极示范太412、长6990等高品质中筋品种。

二、狠抓播种关,提高播种质量

“七分种,三分管”,把好小麦整地播种质量关是小麦丰收的基础。一是要抓好整地关,要掌握隔年深松深耕、播前旋耕的原则进行整地,打破犁底层,促进根系下扎。二是高质量秸秆还田。选用大功率秸秆还田机对前茬秸秆粉碎,旋耕两遍还田。三是适期适量播种。随着全球气候转暖,小麦播期也应随之推迟,目前我省小麦主产区适播期可比常年推迟5~7天,南部麦区适播期:旱地为9月28日~10月12日,水地为10月5日~20日;中部麦区适播期:旱地为9月25日~10月5日,水地为10月1日~10日。播量选择上要推广半精量播种技术,南部麦区适播期水地播量掌握在每亩12.5~15公斤,旱地播量掌握在每亩7.5~10公斤;中部麦区适播期水地播量掌握在每亩15~17.5公斤,旱地播量掌握在每亩10~12.5公斤。四是优选播种方式。水地选用宽幅匀播模式,旱地选用探墒沟播模式,可有效提高播种质量,实现精量半精量播种和抗旱播种。五是播后镇压。选用带有有效镇压轮的播种机随播随压,或采用镇压器在播后进行镇压,可有效解决旋耕播种带来的土壤悬虚及秸秆还田质量差的问题。

三、强化田间管理,突出推广关键技术

田间管理至关重要。一是精准施肥。推广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种肥同播技术,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水地麦田推广小麦重施底氮平衡施肥技术,氮肥施用按照底施与拔节期追施6∶4或7∶3比例进行配置,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秸秆还田量大的麦田底施氮肥与拔节期追施氮肥按7∶3配置,强筋小麦生产氮肥施用按照底施、拔节期、孕穗期追施6∶2∶2比例配置,旱地麦田采取氮肥一次性底施。二是冬水前移。在小麦3叶期至昼消夜冻时灌溉越冬水,可有效踏实土壤,补充土壤水分,促进前茬秸秆腐熟,增加冬前分蘖和次生根,抵御冬春干旱和冬季冻害,确保小麦安全越冬。三是冬前化学除草。在小麦3~5叶期、杂草2~4叶期开展化学除草,可有效提高防除效果。对冬前未及时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在早春气温回升至10℃时开展一次彻底化学除草。四是早春抗旱保墒。耙耱、镇压、划锄是早春有效增温保墒措施,应大力推广。旺长麦田,返青期耙耱镇压或深锄断根,控制旺长。晚播弱苗田,及早中耕划锄,提温保墒、促苗早发。五是春季因墒因苗水肥管理。小麦返青时,当土壤相对湿度低于60%时,要采取小水慢灌或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进行灌溉,一般墒情好的麦田或冬浇过的麦田,不浇返青水,可因苗推迟到起身或拔节期进行春水管理。一类壮苗,返青起身期控制水肥,拔节期肥水齐攻;二类苗,提早至起身中后期进行水肥管理;三类弱苗,返青期和拔节期两次水肥管理,一促到底;旺长苗,早春要控制水肥,拔节后期再浇水施肥;旱地弱苗麦田或缺肥麦田,早春可趁雨雪追肥或开沟追肥。

四、关注天气变化,科学防灾减灾

干旱、倒春寒、干热风是我省小麦生产中面临的三大自然灾害。干旱。我省十年九旱,尤其是春季干旱。自2020年10月以来,我省雨雪持续偏少,部分麦田风干土层达到5~10厘米,近期气温持续偏高,大风天增多,因此要高度关注天气走势,积极应对干旱威胁,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对有水源条件的麦田要因墒因苗浇好返青水,对无浇水条件的旱地麦田要大力推广镇压耙耱划锄传统旱作技术,使干旱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倒春寒。据气象部门预测,受拉尼娜气象事件影响,今年我省春季遭受倒春寒的概率较大,因此要时刻关注天气变化,采取有效措施科学应对。一是在大幅降温前及时灌水,平抑地温,预防冻害;二是发生冻害后进行灾后补救。可采取中耕划锄、叶面喷施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浇水施肥等措施,促进恢复生长,减少冻害损失。干热风。近年来,我省小麦常有干热风为害,要时刻关注防范。一是适时浇好灌浆水。一般在乳熟期-蜡熟前期、常年干热风频发期之前浇水,可有效降低麦田小气候温度,增加湿度,减少植株蒸腾耗水强度,有效减缓危害;二是在小麦孕穗至灌浆期喷施2~3次磷酸二氢钾溶液,增加植株体内磷、钾含量,提高小麦抗逆能力。

五、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病虫害

我省小麦病虫害常年防治重点是小麦红蜘蛛、麦穗蚜、锈病和白粉病等“两虫两病”,同时兼顾防治茎基腐病、根腐病、赤霉病、纹枯病、吸浆虫等病虫害。近年来,条锈病、赤霉病等病害发生范围呈扩大趋势,因此要高度重视,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抓住重点地区、重大病虫、重要时段,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安全用药、科学防控。一是病虫防治关口前移采取播前种子包衣、拌种或土壤处理,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根腐病、茎基腐病、纹枯病等土传病害及红蜘蛛、蚜虫等虫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强化返青起身期小麦条锈病、红蜘蛛等病虫害防治。对于南部麦区局部近年来发生条锈病为害的形势,要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防控措施,采取“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预防措施,及时控制发病中心,组织开展应急防治。三是抓好抽穗开花期赤霉病的预防和防治。近年来,我省南部麦区赤霉病呈加重趋势,要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对赤霉病可能发生区,如果天气预报小麦开花期有2天以上连阴雨天气,应将用药时间提前至抽穗期,施药后如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四是抓好后期“一喷三防”。小麦孕穗至灌浆期,随着气温回升,穗蚜、吸浆虫、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各种病虫发生将呈上升趋势,可结合后期防早衰、防干热风等工作,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将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合理混合,于孕穗至灌浆中期叶面喷施2~3次,达到“一喷三防”、节本增效的目的。


2021年山西省谷子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我省谷子年播种面积约340万亩,主产区包括晋西北、太行山、吕梁山地区。据2021年气象预报,我省气温较往年偏高,可能出现局部洪涝和阶段性干旱,将对谷子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为科学指导谷子生产,提高谷子生产科技水平,现提出2021年谷子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晋北早熟区

该区包括大同、朔州、忻州地区,为早熟区。谷子生产以地膜覆盖机械化穴播、膜侧沟播或全膜覆盖种植模式为主。

(一)选择良种

选择经国家登记的、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抗倒、耐旱、抗病、抗除草剂的优良品种,兼顾市场需求和机械化生产要求,避免盲目引种。该区适宜种植张杂谷3号、张杂谷5号、张杂谷6号和张杂谷13号等品种。

(二)整地施肥

谷子不宜重茬,实行轮作倒茬,前茬以麦、豆、马铃薯茬为好。要精细整地,通过春播前旋耕、耙耱和镇压等措施,做到上虚下实。土壤墒情较好的地块可免耕播种以利于保墒,土壤墒情较差的地块可整地后待降雨趁墒播种。旱地施肥提倡以农家肥和有机肥为主,底肥重施,尽量少追肥。一般亩施农家肥2000~3000公斤,过磷酸钙40~50公斤,碳酸氢铵40~50公斤。

(三)适期播种

根据品种熟性、地温和土壤墒情等确定适宜播期。该区一般于4月下旬播种。冬季降雪少、比较干旱的地块可抢墒播种。播前进行晒种或药剂拌种,选择地膜(渗水膜)覆盖,覆膜方式可采用微垄膜侧沟播或者全膜覆盖,并选择与覆膜方式配套的覆膜播种一体机。等行距种植,行距为50厘米左右;宽窄行种植,宽行距60厘米、窄行距40厘米。

(四)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谷子丰产的关键,要根据品种特点、水肥条件和播种方式等确定留苗密度。杂交谷子适宜的密度在0.8万~1.5万株/亩(旱地0.8万~1.2万株/亩,水浇地1.0万~1.5万株/亩)。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机进行播种,一般亩播量为0.3~0.75公斤,根据种子的净度、发芽率、杂交率、土壤墒情、整地质量等进行合理调控。

(五)田间管理

1.间苗除草精量播种的地块可不间苗或简化间苗,无法精量播种的地块播后可采用化控间苗。化学除草要针对前后茬作物、谷子品种、栽培方式和除草剂种类区别对待,抗除草剂品种可在出苗后1~2周内采用配套的除草剂间苗除草,其他田块可采用播后苗前除草剂,结合茎叶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地膜覆盖栽培的谷田要减量使用除草剂。除草剂使用应遵照有关说明或在农技人员指导下进行。

2.肥水管理。地膜覆盖地块应施足底肥,亩施40~50公斤缓释配方肥或50~60公斤氮磷钾复合肥,有条件地区增施农家肥或300~500公斤生物有机肥。谷子耐旱怕涝,遇到大雨要及时排水;降雨较少时,有灌溉条件的可在孕穗期、开花灌浆期浇水1~2次。

3.病虫害防治通过播期优选抗病品种、适期播种、种子及土壤处理,生长期加强水肥管理,病虫重发田科学选药,精准施药,实现农药减量控害。其中,粟叶甲:以大同、忻州等地谷子产区为重点,以消灭越冬代成虫为主,抓住成虫发生高峰期和卵孵化盛期使用高效低毒农药防治。粟灰螟:在谷子主产区,以加强监测预警为基础,前期通过农业及理化诱控措施,减少虫源基数。谷子拔节期触杀卵及初孵幼虫,防止幼虫蛀茎为害,当发现枯心株立即拔除。谷子白发病:以谷子主产区连作田块为重点,采取选用抗病品种、播前种子包衣以及拔节至孕穗期拔除并销毁病株3个关键防控措施。谷瘟病:选用抗病品种,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强植株抗病力。病害发生早期用药及早防治。

4.适期收获。当95%谷粒变硬时及时收获,避免品质降低、落粒和遇雨穗发芽等。平原区可采用联合收获机收获;丘陵山区可采用多功能割晒机收割和谷子脱粒机脱粒。谷子收获时籽粒含水率一般在20%~30%,应及时晾晒或烘干,使籽粒含水率降至13%以下。

二、晋中、晋南中晚熟区

该区包括东西两山及晋南地区,为中晚熟区。谷子生产以膜侧沟播或机械化精量宽行条播技术为主。

(一)品种选择

该区域谷子品种以常规种为主,例如:晋谷系列、长农系列、长生系列等。

(二)适期播种

适宜播期一般在5月上中旬,晚播不迟于5月底。

(三)合理密植

常规谷子适宜的密度在2.5万~3.0万株/亩。

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参考晋北早熟区


2021年山西省高粱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高粱在我省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高粱种植主要分布在生产白酒和陈醋的区域。近年来,随着高粱多功能利用的不断开发,我省高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21年受拉尼娜气候现象影响,旱涝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概率增大,为充分挖掘我省高粱产量和抗性潜力,保障农民增产增收,现提出2021年高粱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晋北早熟区

该区包括大同、朔州、忻州地区,为早熟区。高粱种植以早熟品种为主。

(一)选择良种

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因地制宜选择经审(认)定推广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忻州部分地区及朔州以北可选择敖杂1号、晋早5564、晋早5577、晋杂28号、晋杂41号和晋杂22号(地膜覆盖)等品种。忻州、太原地区可选择晋杂31号、汾酒粱1号、晋杂22号、晋杂12号、晋糯5号(地膜覆盖)等品种。

(二)选地整地

高粱不宜重茬,一般选大豆、玉米等茬口为宜;注意了解前茬除草剂使用情况,避免对高粱造成药害。在前茬作物收获后,抓紧整地起垄、蓄水保墒,延长土壤熟化时间,达到“春墒秋保、春苗秋抓”的目的。一般耕深25厘米、等行距种植,行距50~60厘米;宽窄行种植可根据品种和地膜宽度确定行距。

(三)适时播种

依据品种生育期、地温、土壤墒情确定播期。一般10厘米耕层地温稳定在12℃左右,土壤含水量在15%~20%为宜(大多为5月初)。该区早春温度较低,切忌早播,宜适当晚播,以使苗齐苗壮,避免丝黑穗病等土传病害的侵害。

(四)合理密植

根据品种特点、生态条件、土壤肥力和生产习惯等确定基本苗。粒用高粱亩基本苗一般在0.7万~1.2万株,特殊品种可达2万株,每亩播种量1.0~1.5公斤。精量播种机播种时要做好清选、晒种,保证种子大小均匀、整齐一致,每亩播种量0.5~0.75公斤。

(五)田间管理

1.间苗除草。人工间苗在4~6叶期进行,除草可结合间苗和中耕进行2次。精量播种地块可不间苗,在播种后出苗前喷施高粱专用除草剂封闭除草。一般不建议苗后化学除草,易产生药害。若必须苗后除草,可在3~5叶期前后使用高粱专用除草剂除草,注意施用剂量及施用时期。

2.肥水管理。增施基肥,施足种肥,适时追肥。一般亩施农家肥3000公斤、过磷酸钙30~50公斤、硫酸铵30~50公斤、硫酸钾10~15公斤,可根据当地土壤情况和目标产量适当调整。通常生产中采用农家肥作底肥,氮肥、磷肥、钾肥结合播种一次性施入。施肥时注意种、肥分开,以防烧种,影响出苗。高粱耐旱耐涝,苗期通常不需灌水,以便蹲苗,但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是需水关键期,如遇干旱,有条件地区应及时浇水。

3.病虫防治。高粱常见病虫害有丝黑穗病、螟虫、蚜虫、粘虫。(1)农业防治:一是药剂拌种,适期早播,培育壮苗;二是搞好肥水管理和中耕除草,合理施用氮肥,增加有机肥和磷、钾肥用量,及时搞好田间排涝除湿;三是高粱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残秸,消灭病虫越冬场所,减少越冬病虫基数;四是集中成片种植,分散虫源,减轻大面积为害,方便统防统治。(2)物理防治:一是根据多数高粱害虫趋光性较强特点,安装频振灯诱杀害虫成虫,减少田间产卵量;二是根据蚜虫趋黄特点,悬挂黄板粘杀有翅蚜虫。(3)化学防治:丝黑穗病用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6~9克拌100公斤高粱种子;地下害虫用35%甲基异柳磷乳油0.05%药液拌种防治。

4.适时收获。适宜收获期在蜡熟末期,此时收获籽粒饱满,产量最高,品质最佳。机收可在籽粒达到完熟期、叶片枯死后,籽粒含水率下降到20%左右时,使用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

二、晋中、晋南中晚熟区

该区包括晋中、晋东南、晋南大部分地区。高粱种植以中晚熟品种为主。

(一)品种选择

该区适宜种植的高粱品种类型多样,如酒用、饲用、青贮等,可根据生产条件、高粱用途等选择高粱品种。酿造高粱,晋中地区主推品种有晋中405、晋杂34号、晋杂31号、晋粱111和晋糯3号;晋东南地区主推品种有晋杂22号、晋糯3号、晋杂12号、晋杂18号、晋杂106号;晋南地区主推品种有晋中405、晋糯3号、红樱子、红茅糯2号、晋杂22号、晋杂34号等品种。青饲、青贮高粱,主推品种为晋牧1号、晋牧3号、晋牧4号等。

(二)播前准备

选择大豆、玉米等茬口秋翻地。前茬秋季收获后及时秸秆还田、灭茬旋耕、耙地,耕深25厘米以上,做到无漏耕、无坷垃。

(三)适时播种

该区适宜播种期一般为5月上中旬,可根据温度、水分条件适当调整播期。

(四)合理密植

因地制宜确定合理的栽培密度和株行距,精量播种机亩播量为0.5~0.75公斤。酿造高粱,亩留苗0.6万~1.0万株,播种深度3厘米左右,行距50厘米,株距20厘米;饲用高粱,亩留苗2.2万株左右为宜。

(五)田间管理

参考晋北早熟区。


2021年山西省大豆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大豆是我省重要杂粮作物,主要作粮用和豆制品加工,在我省居民饮食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大豆还具有培肥和养地作用,是实施轮作以保障土地可持续生产的最佳选择作物之一。为保障我省大豆有效供给,提高大豆产量,现提出2021年大豆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晋北春播大豆区

该区主要包括兴县、岚县、静乐、原平、代县、五台以北地区。

(一)科学选种

根据市场需求和生态条件,选择通过审定或引种备案的高产高蛋白、加工品质好、耐密抗病抗倒、适宜机械化收获的优质品种。晋北地区选用生育期相对较短的早熟品种,如晋豆15号、晋豆21号等。自留种应做好种子精选和发芽试验。严禁使用发芽率低、活力差的种子。

(二)选地整地

选择生茬地或轮作3年以上的地块种植大豆,前茬最好是禾本科作物,如小麦、高粱、玉米等。无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进行秋翻或深松整地,做到不重耕、不漏耕。有深翻深松的地块可进行秋耙茬。春整地要做到翻、耙、压连续作业。

(三)及时播种

播前晒种1~2天,可用药、肥拌种。根据土壤温度、墒情,适时适墒播种。春大豆播期以4月下旬~5月上旬为宜。遇干旱时可采用地膜覆盖技术,适时抢墒早播,提高播种质量,确保苗全、苗齐、苗匀。

(四)合理密植

根据品种特性,水肥条件及栽培方式而定。土壤肥力高的地块,繁茂性强,生育期长的品种适宜稀植,反之宜密植。一般情况下要做到精量播种,高水肥地春播每亩留苗0.6万~0.8万株,种子量为3~4 公斤/亩,旱地为1.0万~1.2万株/亩,种子量5 公斤/亩。可采用40厘米等行距种植或采用宽窄行种植,宽行60厘米、窄行40厘米,株距15厘米左右。

(五)田间管理

1.深松。在大豆出苗对生真叶展开至第1片复叶展开前进行锄草及人工间苗,按计划密度一次定苗。

2.灌水。在水地种植大豆,要灌足底墒水,以保全苗;饱浇花荚水,以增花保荚;控制幼苗水,适当蹲苗,并防止花荚期雨水过量而倒伏。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当时旱情和生长发育需水规律进行喷灌。

3.中耕除草。在大豆开花前至少中耕2次。在使用化学除草剂时,一定要选择安全、经济、高效除草剂。播后苗前施药,土壤墒情好时,可以在大豆播后出苗前进行封闭处理。

4.病虫防治。大豆主要病虫害有蚜虫、食心虫、草地螟、灰斑病等。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加强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协调与配套,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施用量。药剂筛选和病虫害防治按照说明书或在农技部门指导下进行。

(六)适时收获

人工收获在落叶达90%时进行,机械联合收割在叶片全部落净豆粒归圆时进行。收获时要求割茬低、不留荚,割茬高度一般为5~6厘米,收割损失率小于1%,脱粒损失率小于2%。

二、中部春播、复播大豆区

该区主要包括忻定盆地、晋中盆地、长治盆地、晋中的太行土石山区、晋西及晋西南的黄土高原沟壑区。

(一)选用良种

该区春播主推汾豆78、晋豆21、晋豆23等品种,复播主推汾豆56、汾豆79、晋豆15、晋豆25等品种。

(二)适期播种

根据降雨情况适当调整播种期,春播播期4月下旬~5月上旬为宜,复播大豆在小麦收获后灭茬播种。

(三)合理密植

春播区亩留苗1.0万~1.2万株,种子量5公斤/亩;复播区亩留苗1.2万~1.4万株,播种量6~7公斤/亩。可根据品种、地力适当调整播种量。

(四)田间管理

参考晋北春播大豆区。

三、南部复播区

该区主要包括临汾、运城盆地、中条山阶地及东侧沁河和丹河下游地区的泽州、阳城、沁水等县。

(一)选用良种

该区主推品种汾豆56、汾豆79、汾豆97、晋豆39、晋豆25、中黄37、齐黄34等。

(二)适期播种

复播大豆播期以6月中、下旬为宜。麦收后土壤墒情好或一次性降雨10毫米以上时,应抢墒播种;如遇干旱,可采用先播种后喷灌方式补墒。可采用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机,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封闭除草、秸秆覆盖等作业。

(三)合理密植

根据品种、地力确定播种量,播种密度控制在2.0万~2.5万株/亩,播种量8~10公斤/亩。

(四)田间管理

参考晋北春播大豆区。


2021年山西省马铃薯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马铃薯是我省第三大农作物,主产区与贫困区高度重合,而且营养丰富,集蔬菜与粮食作物的优点于一身,可用作粮、饲、菜和化工原料,还具有耐旱、耐瘠薄、抗灾等特性,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具有重要意义。为提升我省马铃薯生产技术水平,现提出2021年马铃薯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选择良种

根据气候、土壤和灌溉条件,兼顾市场需求,科学选择种植品种。晋北地区、东西两山高寒山区的旱作地区可选择耐旱性好、抗病性强、高产的中晚熟品种;中北部平川水浇地可选择商品性较好的高端鲜食品种和加工专用品种;中南部盆地平川水浇地可选择商品性好的中早熟品种。

耐旱性、抗病性强的晚熟优良品种推荐晋薯16号、青薯9号等;商品性好、适应性较强的鲜食中熟品种推荐冀张薯12号、希森6号等;加工专用品种推荐夏波蒂、大西洋、麦肯1号、布尔班克等;早熟品种推荐费乌瑞它、中薯5号、早大白等。

二、技术模式

坡梯田和旱川地主要推广旱地机械化垄作栽培技术,实行大垄双行栽培模式;中北部平川地区主要推广机械化垄作技术和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实行大垄双行或单垄单行栽培模式;中南部早熟区主要推广机械化垄作栽培和膜下滴灌技术,一般实行大垄双行栽培模式。

三、选地整地

(一)地块选择:选择地势平缓、土层深厚、结构疏松的轻质壤土或沙壤土,不宜重茬,实行轮作倒茬。前茬以豆类、胡麻、玉米等作物轮作为宜,轮作周期2~4年。禁忌:前茬喷施过磺隆类、莠去津等长效除草剂的地块不能种植马铃薯,须间隔2年以上甚至3~4年才能种植。

(二)秋耕壮垡:前茬农作物秋收后及时翻耕壮垡,用铧式犁翻耕深25厘米以上,有条件的地区深耕或深松35厘米以上,深耕应覆盖严密,地头、边角处理整齐,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地的蓄水能力,增加土壤墒情,减少病虫源,加快土壤中肥料的养分转化。

(三)播前整地:开春土壤解冻后,应在适期及时进行耙地,消灭坷垃,保蓄土壤水分。播前进行旋耕,做到地表平整,土块细碎,耕层绵软,有条件可结合旋耕施入农家肥每亩1500~3000公斤。

四、种薯处理

种薯应选用质量达到国标要求的脱毒种薯,一般使用一级种薯即可,早熟品种或加工专用品种可选用原种做种薯。重点推广种薯催芽、切刀消毒和药剂拌种技术。

(一)催芽切块:播种前20~30天种薯出窖,置于室温15~18℃散射光条件下暖种催芽,随时剔除冻薯、病薯和畸形薯等块茎。播种前2~4天进行种薯切块,每块保持1~2个芽眼,重量25~40克为宜,如种薯太大,可先切去种薯尾部无芽眼部分,发现病薯后,应立即剔除,并更换切刀。

(二)切刀消毒技术:使用75%的酒精或0.2%~0.5%的高锰酸钾水溶液作消毒液,两把以上切刀轮流使用,一把切刀切种,其余切刀浸泡在消毒液中待用,定时更换。

(三)药剂拌种:干拌:每100公斤薯块,用滑石粉2公斤+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克+72%克露WP100克混合后拌种。湿拌:每亩用60%吡虫啉悬混剂30毫升+安泰生50克兑水1~2公斤进行薯块喷雾,拌种后,放在通风弱光处晾晒2~3天,薯块要经常翻动,待伤口干燥愈合后即可播种。

五、适时播种

一般土壤10厘米地温稳定通过7℃~8℃后即可进行播种。一般中晚熟品种4月下旬~5月下旬播种;早熟栽培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可以早播,以出苗后不受冻为宜,一般3月中旬~4月上旬播种。主要推广机械化垄作栽培技术。

采用马铃薯播种机一次性完成起垄、施肥、播种、喷药以及覆膜、铺管等操作。旱地一般实行大垄双行垄作栽培模式,水浇地一般实行大垄双行或单垄单行垄作栽培模式。播种深度约11~13厘米;旱地墒情不足时,采取低起垄高培土的策略,减少春旱对出苗的影响,出苗后至封垄前培土2次,使垄高最终达到20厘米以上。

六、合理密植

大垄双行垄作栽培,水地一般垄距110厘米,垄上窄行距30厘米,垄间宽行距80厘米,株距25~30厘米,旱地垄距和垄间宽行距适当加宽10~20厘米;单行垄作栽培一般行距90厘米,株距18厘米左右。一般中晚熟品种每亩3500~4000株,早熟品种每亩4000~4500株。

七、田间管理

(一)中耕培土:一般在出苗15%~20%和株高10~15厘米时分别进行机械中耕培土,培土后应垄形饱满,沟垄整齐,行间杂草应除净。结合培土可追施肥料。

(二)肥水管理:应根据目标产量、土壤肥力和肥料效应等因素,确定施肥种类和数量,一般以目标产量每1000公斤/亩,施用氮肥(N)4公斤、磷肥(P2O5)3公斤、钾肥(K2O)2公斤,注意增施有机肥,结合整地时施入,化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基肥以硫酸钾型三元复合肥为宜,播种时施入;视田间植株生长情况,结合中耕培土可以追施尿素、硫酸钾等肥料。使用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的地块可通过水肥一体化追施水溶肥料。

(三)病虫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方针,除了通过选用抗病品种、脱毒种薯和采用轮作倒茬、切刀消毒、药剂拌种等技术措施从源头预防病虫害发生外,科学开展化学防治,积极防治早疫病、晚疫病、黑胫病、黑痣病等常见病害和地老虎、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以及蚜虫、二十八星瓢虫。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在加强农业措施的基础上,加强晚疫病预测预报工作,适时进行化学防治,科学用药,防止流行成灾。二十八星瓢虫防治要抓住卵孵化盛期至三龄幼虫分散前的关键期进行药剂防治。加强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群众联防联控相结合,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

八、适期收获

当马铃薯大部分植株叶片由绿变黄,茎秆开始枯萎、块茎停止膨大时,应择时收获;最好在收获前7~10天进行杀秧,以利薯皮老化,减少收获机械损伤;使用马铃薯收获机进行收获,挖出的薯块集中铺放于作业带上,便于人工捡拾,提高效率。

2021年山西省燕麦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燕麦是我省粮食生产中重要的搭配作物,既可作为营养保健谷物,也可作为优质禾本科饲草作物。我省燕麦主要分布在大同、朔州、忻州、吕梁等市。我省燕麦产区常年遭遇生育前期干旱严重、后期雨水较大的情况,造成燕麦前期缺苗、后期贪青、倒伏等问题。为科学发展燕麦生产,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现提出2021年燕麦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选择良种

选择耐旱、抗倒伏的品种,可选择中早熟品种。我省燕麦籽粒品质较佳,因此推荐种植籽粒用加工专用品种。

(一)燕麦米加工用品种:燕麦米是近年来非常走俏的加工产品,可与大米混配煮粥食用。坝莜1号、坝莜14号、晋燕15号、晋燕17号、品燕3号等品种籽粒大小适中,是适宜加工燕麦米的优良品种。

(二)大众化磨粉用加工品种:燕麦粉即莜面,适宜磨粉品种有坝莜1号、坝莜6号、坝莜8号、晋燕8号、品燕2号等。

(三)大粒型燕麦片加工专用品种:坝莜1号、坝莜18号、晋燕12号等品种适宜作为大粒型燕麦片加工专用品种应用。

二、选地整地

燕麦不宜连作,需合理轮作倒茬,前茬作物以豆类最为理想,玉米、谷子、胡麻、马铃薯等也较适宜。秋季深耕1次,深度要达到25~30厘米,耕后及时耙耱。春季耕作整地保墒对燕麦全苗至关重要,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春天干旱少雨,可根据墒情抢墒免耕播种。

三、适期播种

燕麦一般于5月中下旬进行播种,早熟品种可于6月上中旬播种。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播种量,亩播量一般为8~10公斤,每亩保苗25万~35万株,在保证高产的前提下,尽量密植。机械条播,行距25厘米左右,播深3~5厘米,墒情好时可适当浅播,播后及时镇压耙耱。如遇春旱严重无法正常播种,可选用早熟品种、加大播量(亩保苗40万株)、播种期可延迟至6月中下旬。

四、田间管理

(一)中耕除草

4~5叶期进行浅中耕除草,拔节期进行深中耕除草,中耕深度3~5厘米。

(二)施肥

施足种肥,适时追肥。一般亩施农家肥3000公斤,复合肥20公斤,可根据当地土壤情况和目标产量适当调整。通常生产中采用农家肥作底肥,氮肥、磷肥、钾肥结合播种一次性施入。在燕麦拔节期到抽穗期,结合自然降水,每亩追施尿素5~10公斤。

(三)病虫害防治

针对当地主要病虫害,选用适应性和抗病虫性较强的品种,实行合理轮作倒茬,及时拔除田间病株。燕麦坚黑穗病、红叶病可采用以下化学方法防治:用50%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干拌种剂或湿拌种剂以种子重量0.3%的药量拌种,防治燕麦坚黑穗病;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洒防治燕麦红叶病,每亩用药液量40~50公斤。

五、适时收获

穗部3/4小穗籽粒成熟变硬时为燕麦的收获适期,收获后要放到通风处晾3~5天,以加强后熟过程,随后晒干脱粒。



2021年山西省荞麦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荞麦生育期短,适宜范围广,是我省居民重要的健康食品资源,也是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的常规粮食作物。为抓好荞麦生产,充分发挥荞麦稳粮增收优势,现提出2021年荞麦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选择良种

根据各地生态条件和生产水平,科学选用优质品种,避免未经试验示范的跨区引种。甜荞宜选择适宜制米的优质高产品种,如红山荞麦、晋荞麦3号、榆荞2号、晋荞麦7号、晋荞麦8号等品种;苦荞宜选择适于苦荞茶加工的品种,如九江苦荞、晋荞(苦)2号、黑丰1号、西农系列等品种。

二、选地整地

荞麦比较好的茬口是豆类、马铃薯、甘薯等。荞麦种植田要深耕细耙,精细整地,达到土壤细碎平整,土松、草净,上虚下实。亩施有机肥500~750公斤做基肥,亩施磷酸二铵5~7公斤或尿素5~7公斤做种肥。

三、适期播种

北部冷凉地区苦荞多在5月中、下旬播种,甜荞6月中旬(夏至前)播种。夏播区苦荞于6月中、下旬播种,甜荞于7月中、下旬播种。播种深度3~5厘米,条播。亩播种量苦荞1.0~1.5公斤,甜荞2.5~3公斤,播后及时镇压。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种,并适时间苗、定苗,亩留苗5万~6万株。

四、田间管理

(一)防旱防涝:播后遇干旱及时镇压,土坷垃要整碎,压实土壤,减少空隙,使土壤耕作层上虚下实,以利发芽出苗。降水较多时,及时排水;地表板结时,宜轻耙破土,以不损伤幼苗为度;光照较强时,根系附近湿润即可不浇水、反之浇水。

(二)中耕除草:在第4片真叶出现后中耕,铲除杂草,间苗,去掉弱苗。

(三)防控病虫:注意立枯病、轮纹病、地下害虫等病虫害防治。防治时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应综合采取清洁田间、轮作倒茬、药剂防治等措施。提倡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

五、适时收获

一般大田植株有70%籽粒呈现品种固有色泽时,即为最佳收获期。此时应及时收获,同时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如遇大风或霜冻,未到最佳收获期,也应及时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