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央一号文件在我校科研人员中引发热烈反响

发布时间:2022-02-28 文章来源:宣传统战部 阅读数: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九个“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对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大部署。我校科研人员和“三农”工作者纷纷表示,要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结合省委提出的“十稳十提”具体要求,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我校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为服务好山西“特”“优”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把服务乡村振兴融入学校改革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对今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学校谋划和推进全年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校党委书记廖允成表示,学习贯彻好“中央一号文件”,我们要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结合省委提出的“十稳十提”具体要求,立足山西农业发展实际,把服务山西乡村振兴融入到学校改革发展各项任务之中。要聚焦人才培养,建设具有农大特色的耕读教育品牌,不断增强青年学生“三农“情怀,着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持;要聚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持续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和科研资源整合,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健全辐射全省的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在保障粮食安全、特色种业强省建设、特优产业品牌打造等方面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奋力谱写服务“三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中央一号文件第19年聚焦‘三农’问题、指导‘三农’工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持续、高度的重视。文件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主题,明确了今年工作的底线和重点,对做好今年‘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全面部署,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针对今年的工作,校党委副书记、校(院)长张强表示,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三农”工作决策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和改进耕读教育,培养乡村振兴急需的专业人才,推进实施“国家级人才培育工程”“杰青优青培育工程”,启动“晋农学者”人才计划,积极开展种源、盐碱地改良利用、农机装备、设施装备、农业减碳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做好驻村帮扶、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聚焦产业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防灾减灾救灾等,积极开展社会服务,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为推动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

建强优势学科,聚力种业技术攻关

“粮食安全是稳定的基石,而抓好种业是核心。”副校(院)长王娟玲认为,对于农大来讲,就是要做长长板,建强育种学科。我们必须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选育更多国家级优良品种,做强山西的种业,要让饭碗里盛满自己的粮食。今年,学校拿到了国家有机旱作农业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我们要弘扬优良传统,锐意创新进取,努力探索建立起立足自力更生,彰显区域特色的农业“绿色生态循环技术模式”,促进资源的协同高效,实现用养结合,提升土地产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社会服务工作是学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桥梁纽带,我们要立足省情,关注产业,突出问题和目标导向,充分发挥校地合作共建、科技先行县建设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等的抓手和平台作用,组织调动农大力量,全方位开展创新性服务,为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为乡村振兴作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围绕全面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校党委常委、副校(院)长孔照胜表示,我们要以校院合署改革为契机,坚持“四个面向”,聚焦支撑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牢牢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关键,围绕我省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加强在特色优质农业、有机旱作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种质资源优势,抓好良种攻关,农作物新品种示范推广,进一步提升旱作良种创新能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有机旱作农业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工作,以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准建设“杂粮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不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代表的评价体系,着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继续选派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一线,搞好技术指导,做好春耕备耕服务工作,为全方位推动我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贡献农大力量。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稳产保供作为全年‘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提出要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推进农业种源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校党委常委、副校(院)长李步高认为,这些明确的信号表明,我国的种业翻身仗已经从沙盘推演、集结冲锋号吹响,正式进入方案实施的进攻战。他说,作为种业教学科研人员,我们要进一步研究领会一号文件精神内涵,在种业人才培养上主动对接需求,增加人才供给,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充分发掘我校经长期积累形成的种质创新优势资源,完善各类种质创新平台,优化整合创新团队,积极参与国家和地区种业振兴行动计划,主动承担重大种业创新项目,协同种业企业开展商业育种,在新一轮的民族种业创新浪潮中,体现农大担当,展示农大作为。

动物科学学院院长张元庆表示一号文件中“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中的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加快扩大牛羊肉和奶业生产、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和“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畜牧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学院将积极做好畜禽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全面开展猪、羊、牛联合育种,重点建设畜禽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全面布局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等的建设,做好畜禽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快培养畜牧业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同时,充分发挥学院牵头的望岩村畜牧产业振兴示范作用、耕读教育基地在本科生教育中的实践作用以及畜牧专业与生产一线紧密结合的优势,积极做好“一懂两爱”型畜牧业人才培养。

作为地方草业科技工作者,草业学院副院长赵祥说,要充分认识国家稳定全年粮食为基本盘的重要意义,草业科技研发在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的情况,充分挖掘耕地资源因地制宜地研发饲草饲料生产模式,扩大牛羊肉和奶业生产的饲草供给能力。种子是农业生产的龙头,在种质资源普查收集、精准鉴定评价、品种研发与推广以及种子生产等关键核心技术上加大攻关力度,确保草业生产种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同时,在支持秸秆综合利用、生态保护修复、草原休养生息、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等方面研发减碳增汇型技术,探索建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乡村生态振兴。

发挥资源优势,服务山西农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调查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晋陵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三农”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三农”工作也提出了许多更新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些新要求,我们应当紧扣时代脉搏,抓紧知识更新,全面适应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要鼓励科研、推广人员登上讲台,将最新科研成果和农业实践问题及时传导给学生,培养出更多“三农”实用型人才。同时,要发挥我们的优势,下力气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夯实我省“三农”发展基础。

社会服务部部长王宏伟认为,中央一号文件重点突出、举措务实,为我们做强做优山西特色农业,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根本依据。他说,我们要胸怀农业农村“国之大者”,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校地(企)合作、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工作中用科学务实的精神着力补齐短板,通过科技支撑推动农业提质增效,通过引领带动助力农民增收致富,通过成果转化带动企业创新发展。要坚持科技下沉,动员全校科教力量,做好社会服务工作,把技术留在农村,把收益留给农民,把特色产品推向全国。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推动乡村振兴与‘三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资源环境学院院长刘奋武表示,中央一号文件中的相关意见体现了多要素、多维度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思路,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理念推向了新的高度。在校院合署,学校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从事农业环境保护的教学科研人员,更应该树立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及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绿色发展相融合的工作意识,助推农业领域“双碳”目标达成,让绿色生态成为乡村振兴与“三农”事业发展中最靓丽的底色。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立新表示,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响应文件中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的要求,以主动服务山西特色杂粮、果蔬、畜牧、酿品等优势产业为出发点,聚焦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一号文件中重点强调的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电商物流等产业解决卡脖子问题,为食品产业兴旺做好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工作,为乡村振兴的扎实稳妥推进贡献力量。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乡村振兴,提出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玉米研究所所长张中东这为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下一步,要发现和培养使用农业领域战略科学家,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三区人才”项目团队和省市县“三队包联”科技服务团队,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发挥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作用,助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学校耕读教育体系,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要高标准建设杂粮科普创新展示基地和杂粮研究院,推进大中小学生、专家学者和社会大众的杂粮科普教育,发挥杂粮研究院的专业科研能力,振兴忻州杂粮产业,高水平推动忻州市杂粮之都建设。

棉花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张建诚表示,今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写入了黄河流域农业发展指导意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在农业上的具体部署。今年学校相关团队在副校(院)长王娟玲的带领下,经过多方努力,积极争取,获得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有机旱作农业耐瘠抗逆节水增效技术模式与应用”。该项目秉承绿色、生态、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会为黄河流域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作为该项目的一员,我们将会珍惜机会,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努力钻研,为项目顺利实施,为促进区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