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多来,山西省委省政府牢记嘱托,坚持把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作为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全力实践探索培育亮点,倾力锻造有机旱作农业金字招牌;在全省上下共同共识通力合作下,全省农业生产方式得到有效转变,资源利用水平、产地环境保护水平、生产水平、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基本成形,生产体系初步完善,经营体系日趋成熟;多项经验和技术持续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并在全国领先,成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山西样板”。
“目前实现全省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要尽快推动六大转变:向品质和产量并重转变,提高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向品种与栽培技术融合转变,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向点面结合示范推广转变,打造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典型;向单项技术与多项技术协同推广转变,发挥技术集成的乘数效应;向生产生态并重转变,实现农业发展绿色转型;向旱作技术与节水技术并重转变,实现土肥水协同高效利用。”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张软斌说。
持续高位推动共识共同实践
2024年1月10日,省委书记唐登杰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要走好有机旱作农业路子,加快实施农产品“三品一标”行动,推动“特”“优”农产品逐步向高端市场迈进,擦亮叫响“有机旱作·晋品”品牌形象。
省长金湘军在会上讲话要求,坚持把有机旱作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全面落实有机旱作部省合作框架协议,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加快技术集成推广,使有机旱作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
在2月23日召开的全省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局长会上,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孙京民在讲话中要求,要大面积示范推广有机旱作技术,今年要再建设玉米、小麦集成技术示范区40万亩。
六年多的接续高位推动,历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主动谋略顶层设计,将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政策措施给予推进,并持续加大投入、逐步完善保障机制,累计投入有机旱作农业专项资金8亿元,带动市县财政和社会资本投入有机旱作农业100余亿元,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数倍增值,在全国起到了显著示范引领作用。
——自2017年起,省级成立了分管副省长任组长、22个省直单位负责同志任成员的领导小组;当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抓好封闭示范、专家联系包县包片服务等一系列办法和举措,搭建起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四梁八柱”,并每年制定出台行动计划,分层分类完成任务。
——《山西省“十四五”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规划》按照既定任务目标稳步推进实施。
——2022年,农业农村部与山西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同推进山西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22—2025年)》。种植业管理司支持我省新建两个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乡村产业发展司将我省谷子集群列为国家级产业集群;科技教育司安排我省在油料、大豆、玉米等产业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发展规划司支持翼城县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省部共建有机旱作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列入部省会商议题,成立8名院士领衔的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强力推进战略合作协议;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功能农业重点实验室、国家特色杂粮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太原)、省重点实验室山西省后稷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落地见效。
——2022年,我省成立国家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有机旱作专业委员会,进一步整合产学研资源。
——省农业农村厅牵头主导实施,从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到稳粮保供系列措施,从示范基地创建到科技创新推动,从建强主体推动集聚到加快特优产业发展,为有机旱作农业提供了全面政策引导和投入保障;省级还成立了农业专家技术服务指导组,实行包县包片跟踪服务机制;各地建立专家联系制度,全省1.4万名科技特派员、农技推广员队伍常年开展技术服务。
——省科技厅在科研立项、平台建设、规划制定、人才团队等方面积极谋划,创新机制、优化资源、加快落实,积极推动有机旱作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三位一体设计。
——省水利厅多方面强化落实,为实现高效节水、粮食安全、水价改革、生态修复提供保障。
——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成立有机旱作农业研究院,全方位推动有机旱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晋中国家农高区入住高新技术企业49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7个,注册“晋中农高”“农高优选”两大区域公共品牌,推荐我省主培的晋谷21号等八大类九个种子搭载神州十六号载人飞船启动空间诱变试验,创制种质资源。
——2023年10月17日,由科研院校和省市农技推广部门62名专家组成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专家指导组。指导组在计划制定、决策研究、标准制修订等方面引领工作开展……
“有机旱作农业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是‘两山论’在农业上的具体实践,是涵盖绿色、健康、生态、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它充分汲取传统农业文化理念精华,充分运用现代集约农作技术与装备,因地制宜构建内生性物质能量循环,形成绿色健康的生态生命系统,用养结合,显著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能力、干旱抵御能力和产品增值能力,尽可能减少化学品投入,实现量质并重、生态良好,推动旱作农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有机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省有机旱作农业专家指导组组长王娟玲说。
“通俗地讲,就是把农业看成一个活的生命系统,通过多级循环激活这个生命系统让它动起来,尽可能挖掘利用好来自光合作用的废弃秸秆、果枝、动物粪肥等有机能量,减少需要投入的化肥、地膜、农药等化石能量,有机能量利用的越多越充分,需要投入的化石能量就越少,从而达到量质兼顾、安全可持续。地要越种越肥,土壤要越来越健康,水、土、肥、药各种资源要高效利用,农产品要绿色优质,生态环境要越来越好,最终实现生产与生态互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王娟玲解释说。
全省上下勠力同心,“有机旱作”从一个概念转变为一场深入持久的创新探索实践。
全面集成技术体系
通过制定研发标准、创新完善技术体系、实施重点工程项目等方式,我省逐渐形成功能完备的有机旱作技术体系。
在研发标准制定方面,我省初步制定完成了由400余个标准构成的标准明细表,构建起由通用基础性标准、共性技术标准和产业技术标准构成的有机旱作农业标准体系(1.0版);2021年以忻州杂粮为试点,启动“山西标准”(标识)培育及评价,联合行业协会、企业代表等相关方,以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的大质量管理理念,围绕产地环境、技术要求、质量要求、生产管理、文创包装等,研究制定杂粮领域重点产品系列评价技术规范。在此基础上,通过“标准+认证+品牌”模式,发挥标准赋能、认证提质、品牌提效的组合效用。目前,已将试点产品拓展至小米(谷子)、红芸豆、藜麦、酿造用高粱、万荣苹果、玉露香梨等“特”“优”农产品。此外,多项有机旱作农业地方标准立项,正紧锣密鼓地制定。
在技术体系的创新完善方面,围绕“土、肥、水、种、技、机、绿”七大关键要素,提出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农机配套融合、绿色循环发展、保护性耕作、品牌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信息化管理等“十项工程”。
同时组织实施了一批国家级重点项目和省级“特”“优”项目:
——两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省联动项目“有机旱作农业耐瘠抗逆节水增效技术模式与应用”“杂豆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立项,并设立部省联动机制。
——有机旱作农业省重点研发计划“山西有机旱作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为旱区农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要求,围绕晋南麦果、晋东南粮菜、晋中城郊高效作物、晋西北杂粮、晋北粮草畜,布局实施了由36个项目136个课题组成的“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工程,集聚效应凸显:在全省创新建设了50余个各具特色的综合性产业示范基地,建立了6000余亩核心示范田,集成150余项配套品种技术体系,组成了一支由上千名科技专家参与的示范推广队伍……
通过项目实施,形成了一批有机旱作特色重点研发科技成果:创新构建了包括以水定技、增碳沃土、消障改土、多级循环、降投减污及其艺机一体化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首次制定了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产业发展区划、特色作物地膜减量区划、主要土壤类型氮磷肥施用限量标准;明确了不同降水条件的适用旱作技术,研发了旱地小麦量水施肥、旱地玉米秸秆依水还田系列技术;开辟了内生性耕地质量提升新路径,创新了“农田内生循环土壤增碳沃土”技术,旱地麦区夏闲期“量水压青增碳”技术,旱作蔬菜区耐寒作物冬覆盖春压青+鲜食玉米秸秆压青两次增碳技术,旱作杂粮区“玉米→薯类→谷子”轮作消障技术;创新了“生态循环土壤增碳”的“果-菇-肥”循环模式,实现了菇渣快速堆腐成肥,扩充了有机肥源;创新“草-畜-粮”循环模式,达到了畜田平衡、良性循环。该系列成果极大地创新和发展了有机旱作农业的理论与技术。相关技术在山西五大生态区累计推广255万亩,增产粮果菜1.9亿公斤,新增效益4.3亿元。
通过工程与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实践,我省探索出如谷子机械化穴播、玉米膜侧播种、小麦探墒沟播等具有山西特点的有机旱作集成技术和模式;并以传统旱作农业为基础,以现代农业技术为支撑,以绿色有机标准为牵引,制定发布山西有机旱作地方标准100余项。已经初步形成了涵盖不同生态区域、不同水源条件、不同灌溉方式、不同作物类型、功能逐渐完备的有机旱作技术体系。
2023年3月,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领导小组通过遴选,重磅推介发布51项有机旱作集成技术模式。
“有机旱作科研成果落地生根,持续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研发推广能力持续升级更新,技术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水平呈加速度提升。”省有机旱作专家指导组副组长、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社会服务部部长邢宝龙说。
在资金持续支持方面,通过中央引导地方专项、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专项、基础研究计划等各类计划持续支持有机旱作科研项目5亿元以上。
在基础设施设备条件改善方面,全省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2488万亩;在普及抗旱节水良种的基础上,重点实施了机械化秸秆还田、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农机深松整地、机械化生态保护农业、农田宜机化改造、农机农艺配套融合6项有机旱作农业重点工程。
在人才支撑方面,我省通过培育高水平人才队伍,有力推动了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培养和锻造了以徐明岗院士、王娟玲研究员、孔照胜研究员等为代表的创新能力强、研究成果实、综合素质高的有机旱作农业科研队伍;全省有机旱作农业领域现有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和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30多人。
在平台建设和科创支撑方面,晋中国家农高区建设了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国家功能杂粮技术创新中心等重点科研机构;并在有机旱作农业、功能农业、杂粮产业链示范等方面取得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实质性突破;省部共建有机旱作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主体实验室+高端中试平台+高标准展示基地”的长链条设计,将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有效衔接、有机统一,最终将形成产、研、用互促,科技经济结合,创新水平提升的良性循环和提质增效。
构建三产融合产业体系
“在优化有机旱作产业布局的同时,创建基地夯实基础,不断提升创新应用集成技术能力和水平,并充分发挥生产基地和科研基地优势,持续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突出集群带动效应,点面结合实现突破,构建起相辅相成的三产融合产业体系。”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一级调研员王向阳说。
在生产基地规划时,我省既统筹考虑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条件,又聚焦稳粮保供;既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又壮大特色主导产业。
在优化区域布局的基础上,我省深入践行大食物观,着力构建起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依托南果中粮北肉东药材西干果五大平台建设,形成了太原以南边山丘陵区的苹果优势产业带,晋中、晋南等五大盆地为重点的设施蔬菜和夏秋冷凉蔬菜核心生产区,太行山、太岳山、恒山、吕梁山、晋南边山丘陵5大道地中药材生产优势区和雁门关区草食畜牧业肉羊奶业黄金产业带。
在推动粮食生产方面,在晋南建成小麦生产基地,在大同盆地、汾河谷地建成玉米生产基地,在东部太行山区、西部吕梁山区及北部高寒冷凉区建成杂粮生产基地,在晋东南、晋西北、吕梁山区建成谷子生产基地,在晋中盆地、上党盆地、晋北、晋南等地建成高粱生产基地。
在推动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上,我省在晋西北建成高标准马铃薯种植基地,在晋中盆地、晋南布局建设水果生产基地,在太行山、太岳山、恒山山脉和晋南边山丘陵区建设中药材生产基地,在晋北布局建设油菜、胡麻,在晋南布局葵花子等油料作物生产基地。
到2023年底,已经初步建成81万亩优质农产品原材料生产基地;同时,围绕科研成果转化,依托多个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推广智慧种植新技术,承接基层技术创新集成的展示示范,已建设41个具有特色优势、在制约瓶颈上持续发力的有机旱作科研基地。
“这些基地既注重重点区域建设,又突出重点作物;既围绕标准化生产,又实施全产业链开发;既培育优质农产品基地,又普及有机旱作生产技术;既示范推广关键技术和项目,又在重点环节重点技术实现突破,引领全省有机旱作农业整体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有机旱作农业研究院院长刘恩科说。
为示范带动辐射周边地区大面积实施标准化种植,推动有机旱作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我省还创建起43个有机旱作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阳曲谷子有机旱作标准化示范区实现了选种、拌种、收割、加工全流程标准化,保证了“阳曲小米”品质的提升和品牌的推广,示范区谷子种植面积从1500亩推广至2万亩,带动户均增收1000元。
——玉米原原种扩繁有机旱作标准化示范区从基础标准、生产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四个方面构建起科学完整的有机旱作标准体系,通过推广采用先进标准,使玉米杂交种的纯度达到了99%,高于全国杂交种纯度3个百分点,抗病、抗旱、抗倒伏等特性都有了很大提升。
——忻州小杂粮有机旱作标准化示范市,先后出台《关于打造中国杂粮之都的实施意见》等8个政策性文件,在全市14个(市、区)选择14个小杂粮种类,全部建立小杂粮有机旱作标准化示范基地。目前,忻州小杂粮质量全面提升,已荣获“中国杂粮之都”等多个国字号称号,取得省级区域公用品牌3个,市域公用品牌2个,县域公用品牌10个。
——大同市云州区黄花种植与加工标准化示范区,面积达到2.08万亩,平均每亩增产干黄花40公斤,亩增收1600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黄花标准化种植10万亩……
在遍布全省的示范基地和示范区的引领下,特色优势农产品逐渐向最适宜区域集聚,在市场主导、政府扶持、企业主体、合理布局、科技支撑、绿色发展的原则上,聚焦精深加工环节,按照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全政策链扶持的思路,以拳头产品为内核,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标准和品牌为引领,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打造出了高粱、谷子、中药材、苹果四大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形成成熟服务能力经营体系
我省在全面实施农业生产托管的基础上,创新托管方式,培育孵化新型经营主体,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有机旱作发展,在“三品一标”行动指引下,黄花菜、中药材、山西小米、玉露香梨等“特”“优”农产品逐步向高端市场迈进,“有机旱作·晋品”越来越响亮。
通过六年多实施,全省农业生产托管辐射带动服务规模经营面积3300万亩,服务小农户310万户;试点区域全程托管实现粮食亩均增产20%以上、亩均节本增效350元以上。
山阴县惠牧源农牧联合社由19个专业合作社组建,打造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带动5000多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高平市创办的以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获取稳定收益的“土地银行”,规模达1万多亩,在规模化种植、全产业链服务的基础上逐步打造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襄汾县组建几十支农业服务队,配备无人机开展田间作业,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小麦管理技术……
在培育孵化新型经营主体的同时,加快惠农服务中心(站)、庄稼医院、智能配肥站等服务平台建设。开展代耕代种、代收代销、统防统治等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扩大“全程式”托管和“菜单式”托管服务规模,助力稳产增收。
在“万企兴万村”山西行动的牵引下,许多优秀的民营企业深度参与有机旱作发展,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山西新翔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在科技成果转化、智库合作、技术服务方面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和协同创新基地,联合申报并发布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技术“小麦-玉米微喷(滴)灌水肥一体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打造“吨半粮”高产创建工程。
——山西国禾天元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在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有机旱作研究院的技术支持下,建成太原市小店区有机旱作农业科研基地,并通过与大象农牧集团开展后续产业链合作,构建起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以标准化促进科学化和规范化。
——蓝顿旭美食品有限公司牵头建设“10万亩晋西北现代加工型马铃薯种植基地”,通过基地示范、技术培训、聘民为工、订单农业等方式,将马铃薯产业打造成五寨县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和乡村振兴的支撑产业。
——山西华顿什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成小杂粮有机旱作示范基地、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年产万吨的加工仓储基地、有机肥资源化利用基地和“中国金黄米”技术研发中心,开设线上线下农产品直营渠道,打造“什贴小米”地标品牌,全面构建现代循环农业产业体系……
在示范基地、重点作物、优势区域、关键技术等集合效应的示范带动下,全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创设了“有机旱作·晋品”这张“山西本色、自然出色”的省域农业品牌,专门制定发布15个“有机旱作·晋品”团体标准,遴选出的首批六大类66个“有机旱作·晋品”更是优中选优、精品典范。同时利用各类展会平台资源,多次走进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海南等重点消费区域展销亮相。
目前,全省绿色有机农产品2127个,居全国前列;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达176个,居全国第四位;“山西小米”“山西陈醋”“山西玉露香梨”“山西核桃”区域品牌建设持续推进;103个有机产品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岚县马铃薯、沁州黄小米、大同黄花被评为全国百强区域公共品牌;万荣苹果被授予中国十大苹果称号;吉县苹果成为全国100个与欧盟互认地理标志产品之一……
向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迈进
在省级层面集成应用的基础上,多项经验和技术成果在全国被广泛应用,并逐渐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已经成功举办十届,在国内外专家学者帮助下,论坛成为一个学术高地,总结了一套全域有机农业理论,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县域模式,成就了一个农业领域的国际品牌。
——“玉米一免五增艺机一体化”有机旱作技术,先后申请获批13项国家专利,2023年在全省推广30余万亩,推广到全国8个省份;该技术体系是由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有机旱作农业研究院任志强科研团队集成研发的。
——“玉米探墒播种抗旱保苗艺机一体化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2023年全国农业十项重大引领性技术;冬小麦-夏玉米水肥一体化高产栽培、小麦探墒沟播适水减肥抗旱栽培和谷子旱地全程机械化生产等3项技术入选全国粮油类农业主推技术,得到农业农村部的肯定。
——寿阳县旱地玉米超深松一次分层施肥增产技术模式,集成超深松、三层施肥等关键技术,打破土壤犁底层,提高作物种植密度和抗旱性,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2023年在全省推广20万亩,实现玉米平均亩产900公斤,比传统种植亩增产200公斤。被全国农技中心推介为“增产效果好、技术配套全、推广潜力大”的助力提升粮食产能技术模式。
同时还有多个优良品种陆续在全国推广并得到农业农村部的认可,全省旱作节水良种覆盖率达90%……
“到2025年,我省建立起分区域、分作物具有学理和实践支撑的科学技术体系;构建起‘科研+技术+服务+产品+市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形成具有成熟社会化服务能力的经营体系;建设有机旱作农业科研基地50个、生产基地150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000万亩以上,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40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0%以上;有机旱作农业集成技术应用面积达到5000万亩;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800个,‘有机旱作·晋品’享誉全国,有机旱作农业成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品牌。”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处长王圆荣说。
有机旱作的“山西答卷”,是三晋儿女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是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守好“三农”基本盘的生动实践;是真抓实干、落地见效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的生动实践;也是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和精神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