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奋进“十三五”】(2) 我校社会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

发布时间:2020-11-16 文章来源:社会服务部 阅读数:

 “十三五”期间,我校(院)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以推广项目为统领,以科技成果为支撑,以示范基地为核心,以新型规模经营组织为实施主体,以“校地合作”“院县共建”为合作平台,以社会及农民培训工作为服务手段,以科技扶贫、乡村振兴、有机旱作等为突破口,突出区域产业特色,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着力开创了典型示范科技引领、关键技术创新发展、生态循环模式创建、显著提高科技供给的综合支撑新局面。

一、取得的突出成绩

(一)科技引领产业健康发展,技术支撑解决瓶颈问题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项目、农业产业发展科技引领工程、省级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等796个,重点支持县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脱贫产业的技术支撑和科技服务,累计投资2.6703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典型案例如下:

1C247

玉露香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观摩交流会

隰县玉露香梨。校(院)推广项目连续对我校(院)优质品种玉露香梨进行资金支持,累计投入经费320万元,并对玉露香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把脉问诊。组建了全产业链的科技服务团队,共建了玉露香梨试验工作站,成为隰县脱贫主导产业。

28D31

在静乐的藜麦示范基地

静乐藜麦。在院县合作平台上,针对突出问题,大力整合资源,设立藜麦专项,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与创新研究,纯化品种21个;摸清了藜麦“两虫两病”发生规律,提出了病虫害防控防治方案;研制了藜麦专用肥和轻简化施肥方法,降低了生产成本;研发了9项藜麦加工产品,牵头成立了省藜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建了藜麦研发中心,为静乐藜麦产业健康发展打下了技术基础。

38917

和顺肉牛

和顺肉牛。在校(院)推广项目的持续支持下,原畜牧所肉牛团队通过引进优良品种,进行杂交改良,确立并实施了以西门塔尔牛级进杂交的育种方案,成功地选育出遗传稳定、生产性能优异的肉牛新品种“太行云牛”,基本达到国家肉牛新品种认定标准,将成为我国第五个肉牛培育新品种。

24F43

实地指导甘蓝机械化移栽

阳曲有机旱作农业。校(院)原旱农中心在阳曲县河村建立了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建成了集雨补灌、设施节水等工程,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提升了农业抗灾能力、生产水平和机械化程度,当地农业产业获得显著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736元增长到上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科技致富村,形成了依靠科技振兴产业的“河村模式”。

3D481

万荣县苹果高光效树形间伐培训

万荣果树高光效树形示范。针对万荣合作社种植果园的树冠郁闭、果园光照通风环境差、枝条过密,果实品质下降等问题,通过连续12年推广项目支持建设苹果高光效树形示范基地,科技人员实地测量果园密度、调查树形结构、花芽质量、果园光照等关键技术参数,进行人工授粉、整形修剪等技术指导,树冠整体通风透光率提高30%,果实商品率达80%以上。

(二)助力攻坚深度贫困吕梁行动

27138

我校中药材服务团队

科技扶贫出“实招”。围绕吕梁市6个贫困县的主导产业,以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和人才培养为重点,以建设标准化示范田、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为主要形式,大力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共派出专家68人,建设了14个示范基地,推广新技术35项,引进43个新品种,示范面积1680亩,推广辐射面积1.6万亩,培训农民达到3300余人,带动红枣、核桃、中药材、马铃薯、谷子、养蜂六个产业提质增效,带动1000余户贫困农民增收致富,编制完成9个技术规程、1个园区建设标准、11个园区建设方案。

教育扶贫出“准招”。与临县政府签订了《教育扶贫行动协议书》,与临县一中签订《优质生源地共建协议》,对考入我校的临县籍贫困学生实行资助全覆盖,各类奖助学金累计资助金额共计30多万元。与临县白文职业技术中学签订《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协议》,提升了中学教师技能。

智力扶贫出“长招”。建立专家、技术、项目长期帮扶机制,分别建立了专家库、技术库和项目库。专家库包括专家31名,技术库包括成熟技术14项,项目库包括69个项目。

(三)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行动

25B6D

我校举行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行动启动暨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

改革创新出“新招”。结合我省乡村地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建成5个各具特色、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探索形成适合我省乡村振兴可复制推广的建设模式,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科学规划出“真招”。根据省级战略布局,选定了定襄横山村、应县望岩村、陵川丈河村、太谷北洸村和运城闫景村等5个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行动”目标实施村。分别由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林学院、园艺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为牵头学院,整合校内外专家力量,具体落实示范村的建设任务。

示范引领出“硬招”。在示范村建设产业特色鲜明的农业科技示范园,推广示范一批新科技成果,并举办农技培训班和现场观摩会;挖掘当地农耕文明,通过文化活动形成农村文化建设的样板;在示范村建设专家大院,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大学职能,建成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习基地。

(四)编制全省贫困县脱贫产业规划

打破院所建制,从22个研究所抽调336名科研人员组成21个专业调研组,对全省36个国家级贫困县和22个省级贫困县开展脱贫产业规划调研。通过座谈、走访、实地查看、调阅资料、分析研判等方式,编制完成了58个贫困县的脱贫产业规划,并对临县、左权县、娄烦县等制定出农业产业发展详细规划,得到了省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推进的改革成效

改革常态工作制度,创新项目管理机制。项目申报指南以国家和省重大战略为指引,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发展战略、特色产业格局、产业集群布局;立项原则以需求为导向,服务大局,突出重点,依托优势,集中支持,突出集成配套,形成技术链条,以点带面,示范引领;项目立项明确不低于30%的淘汰率,建立项目立项有评审、项目中期有检查、项目结束有验收、项目评价有应用的链条式管理机制;与地方合作建立了常态化、有进有退、动态化管理机制,对合作共建进行成效评估。

改革科技服务方式,创新科技合作模式。充分依靠地方党委和政府强大的行政推动和社会组织力量,转变思维,改革创新,服务生产实践,针对各地特色优势产业定位,整合全校科技资源,提供全产业链的技术服务,加快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截止2020年11月,已与2市20个县签订农业科技战略合作协议,在签约县实施科技创新攻关项目21项、示范推广项目45项,投入经费900多万元。

三、取得的成功经验

undefined

“校地共建”模式。“校地合作”“院县共建”就是科研院所“出技术、出人才、带项目”,地方政府“提需求、搭平台、搞配套”,开展科研攻关、技术合作、示范引领和人才培养,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的目的。这种创新性的科技扶贫方式,受到了国务院脱贫攻坚督查工作组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农业生产全产业链托管模式。“十字形宏观土地托管模式”已在山阴、平遥等地大力推广,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的情况下,抱团作战,规模化经营,采用农资集中采购、农机连片作业、统一销售粮食等方式,为我省农产品走向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发展道路提供了样板,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资源合理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的科研工作是“顶天”,社会服务工作则为“立地”。“十三五”期间我校社会服务工作以国家和省级战略为指导,以合署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谷城院”一体化融合发展,为推动山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发挥了“最后一公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