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人民网:王娟玲代表:强化创新主体地位 带动农业企业快速成长

发布时间:2022-03-07 文章来源:人民网 阅读数:

人民网太原3月5日电(记者 麻潞)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农业企业比以往获得更多关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逐步成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力军。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农业大学副校长王娟玲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农业企业创新地位等问题,带来了自己的建议。

王娟玲介绍,2020年中国农业500强企业中,11家营收规模超过500亿元,其中两家突破1000亿元,有38家营收规模在100亿到500亿元之间。山西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49家,2020年总销售收入也达到1467亿元。“从总体上看,数量和规模是在发展,但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依然薄弱,科技资源和人才储备明显不足,与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目标差距较大。”

在申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过程中,王娟玲有个很深的感受:寻找有创新能力的农业企业比较困难。按照申报要求,项目的5个子课题中有2个须由相关的农业企业来牵头,并由企业自有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来主持。结果,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山西,甚至周边几个省都很难找到。“农业企业中有研发能力和团队的少,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更少。”

以地方农业企业为例。“2018年对某地132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创新能力进行调查,有65家企业三年内没有承担过任何科研项目,占总数的49%;三年内实施3项以下科研项目的企业有56家,占比42%,仅仅有9%的企业三年内实施科研项目超过3项。”王娟玲说,“这些问题,反映出市场机制推动创新驱动作用的乏力,市场化手段对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激励作用有限,企业离真正创新主体距离尚远。”

对此,王娟玲建议:

政府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科研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有效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建立实质性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体;完善激励创新机制,畅通科技人员流动通道,促进创新要素有序流动。要营造良好的企业创新发展环境,建设合理共享的资源、技术公共应用平台,支持企业针对 “卡脖子”技术申请研发专项,加大侵权成本惩治,营造风清气正的企业创新生态。

企业要练好内功,加强联合,做强做优。鼓励引导农业企业练好内功,现阶段可采取培养人才、加大投入的产学研合作与自主研发齐头并进的过渡办法,条件成熟时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有条件的大型龙头高新技术企业逐步组建企业研发中心。相关农业企业应该而且必须加强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联合,与科研、金融、创意机构联合,不同农业企业在产业链中联合,将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品牌等各环节链接成有机整体,在打造全产业链中实现自身成长。

科研单位要转变理念,深化合作,共同发展。制定实施章程,确立章程在单位管理运行中的基础性制度地位;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营造符合农业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的环境;进一步完善人才和科技成果考核评价机制的施工图,促进高质量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主动深化校企合作,强化服务企业产业的理念,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开展农业企业创新发展试点工作。借鉴其他领域经验,指定或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开展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农业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模式、机制。重点围绕农业企业与不同主体(科研机构、新型经营主体、链条不同阶段的农业企业等)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内部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等进行探索,引导和带动众多农业企业快速成长,早日走上自主创新之路,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